
困扰考古界千年的“悬棺何来、僰人何去” 之谜,终于有了科学答案!11 月 20 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晓明和吉学平团队)牵头,联合复旦大学(王传超团队)、泰国艺术大学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外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正式发表。通过古今基因组对比,团队证实云南丘北县的现代僰人群体,正是昭通等地古代悬棺葬者的直系后裔,其基因组中 43%—79% 的遗传成分可直接追溯至古悬棺人群,为这桩千年悬案画上关键句号。
图1. 悬棺葬照片(由昭通市文物局提供)
千年悬案:悬崖古棺与消失的僰人
展开剩余85%悬棺葬,这一将数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棺木,安置于临江临崖峭壁、洞穴或岩缝中的独特葬俗,最早可追溯至3600 年前的夏商时期。古人如何在无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将沉重棺木高悬于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绝壁?绞车提升、栈道搭建、绳索垂降还是水位上涨借力?至今仍是令人惊叹的古代智慧谜题。
这一神秘葬俗的分布极具规律:从东部往西部呈现年代梯度分布,越往西年代越晚。过去三十年的国家文物普查显示,我国长江沿线的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福建及台湾地区,已发现300 多处悬棺葬遗迹,滇东北与川南交界地区是我国悬棺葬遗址分布的西极。此外,这一葬俗明末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后,东南亚、太平洋群岛等地仍长期延续。
“我国滇东北昭通地区到川南宜宾地区接壤的区域,这里的悬棺被称为“僰人悬棺”,其分布范围与史书记载的神秘族群‘僰人’活动区域高度重合。” 研究团队吉学平研究员介绍。僰人自西汉起活跃于中国西南,曾建立“僰侯国”,最终在明末突然从史册中淡出。
民族学调查显示,现今生活在如今云南文山丘北县彝族村寨,有数千人长期自称“僰人” 的民族,1956 年民族识别时被划归为彝族白彝支系。他们至今保留着 “灵魂洞穴葬” 的独特祭祀传统,其 “将灵魂与洞穴关联” 的核心形式,与古代悬棺葬 “洞穴安置棺木” 的习俗存在微妙共性。这种活态文化线索是否与消失的悬棺葬存在直接传承?这成为急需阐释的重要科学谜题。
图2. 云南丘北县“僰人”照片(由昆明动物博物馆和丘北县文旅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二十年攻关:从基因片段到完整证据链
破解谜题的钥匙,藏在基因里。关于僰人与悬棺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早在2004 年便已启动。“受限于当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古 DNA 研究条件,我们仅能获取少量基因片段,最长的一个阶段,经历了十多年没有任何进展。” 团队成员张晓明回忆道。
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研究在2020 年迎来首个突破 —— 团队在母系遗传层面线粒体全序列)找到线索,但张晓明强调:“线粒体序列只是母系遗传标记,在整个基因组中占比很小,所能回答的信息相对有限,要彻底厘清亲缘关系,必须推进全基因组水平研究。”
随着古DNA技术和基因组学的迭代升级,研究终于从“线索”迈向“证据”。此次研究 中,科研人员采集了云南昭通、广西百色、泰国北部7 个遗址 15 具悬棺遗骸的核 DNA(其中云南昭通的采样覆盖盐津豆沙关、威信龙马、威信瓦石三个核心遗址),同时对丘北 30 位现代僰人进行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多种遗传模型分析及严格的质控筛选,研究给出了关键定量证据,系统重建了古今人群的谱系联系与迁徙轨迹。
图3. 悬棺葬人群与僰人的遗传结构(A. 主成分分析; B. 遗传祖源成分分析)(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学科组提供)
关键突破:血脉延续与文明交融的双重发现
古今一脉:悬棺主人的后裔就在身边
研究给出了最为关键的定量证据:现代僰人与古代云南悬棺个体遗传相似度最高,祖先成分建模显示,现代僰人基因组中约43%—79% 的成分可直接追溯至悬棺人群,这是首次在核基因组层面确认两者的直接血缘延续关系。换言之,“悬棺主人” 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云南丘北县的僰人群体。
同时,研究明确了悬棺葬的起源与扩散路径:多项分析证实,悬棺习俗源自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人群,支持福建武夷山为悬棺文化发源地的学术观点。随后这一文化沿长江及其支流西进至云贵高原,再向南传播到东南亚;泰国悬棺个体与中国西南悬棺个体共享祖源,表明其传播并非单纯的观念流动,而是伴随着实质性的人群迁徙。
文明开放:悬棺社群并非“封闭孤岛”
令人意外的是,云南昭通威信县瓦石悬棺遗址距今约1200 年前的两具遗骸,分别检测出显著的黄河流域农耕人群与古代东北亚(包括蒙古高原)相关的遗传成分。“两人却以同一葬法安置,这说明唐代及更早时期的悬棺社群并不封闭,反而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 研究者解释,这与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格局高度契合,推测是盛唐时期文化、经济繁荣带来的人群融合结果。
错频现象:语言更替与血脉传承可并存
另一项重要发现揭示了族群演化的复杂图景:现代僰人今天使用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 彝语支的语言,但其遗传主体却与东南沿海新石器晚期古人更为接近,并与侗 - 台语及南岛语族群共享深层祖源。
张晓明指出,这意味着悬棺葬人群的语言文化认同与血缘传承并非简单同频,历史上经常发生语言替换与基因延续的“错频现象”。这一发现为理解我国南方多民族地区的族群互动与文化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三重互证:从悬棺到灵魂洞穴葬的文化延续
丘北僰人至今保留的“灵魂洞穴葬” 仪式,被研究者推测为古代悬棺葬消失 600 年后的延续与演化形式。活态的仪式传统、考古发现的悬棺遗迹、基因组层面的血缘证据,形成了 “文化 — 考古 — 基因” 的三重互证,让这一千年谜题的答案更加确凿。
图4.悬棺人群的遗传祖源与悬棺葬习俗传播历史重构(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学科组提供)
文明意义:用科技接续千年记忆
“这项研究填补了传统文献和考古无法直接回答的关键空白。” 科研团队表示,通过古今比较基因组学技术,不仅明确了 “谁创造了悬棺、他们从何而来、后来去了哪里” 这三个核心问题,更构建起一条贯穿华南 — 西南 — 东南亚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走廊。
这一成果为理解中华文明在多区域交流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提供了可量化、可复核的科学依据,也为我国民族史、区域史与文明史研究开辟了跨学科路径。
团队透露,后续将继续在福建武夷山及华南沿海早期悬棺遗址开展系统采样,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菲律宾、印尼和太平洋群岛等南岛文化区。通过联合区域内多学科力量,建设覆盖中国及东南亚的“葬俗 — 人群遗传 — 文化传播” 综合数据库与图谱,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阐释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昭通市融媒体中心 常开俊 马丽梅
编辑/云南台 俊芳
一审/王培
二审/董柱辉
三审/马岳波
©七彩云端
发布于:北京市锦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